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双丰村:荒地开垦种出“金疙瘩”
日期:2024-11-20 作者: 新闻中心

  夏天里,群山环抱的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双丰村,碧空如洗,艳阳高照,田间荷叶摇曳,花开正盛。刚采摘完的糯玉米地里,套种的红薯长势正盛。

  正午时分,乡民李建群背着背篓,还在西瓜地里繁忙。“这个气候西瓜销路最好,想着抓紧时间多摘点西瓜,要不对不住这份工钱呐!”李建群说,曾经自己长时间在外地打工,这几年村团体经济开展得好,回家做点事也能挣到钱,关键是可以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海拔从350米到1080米的双丰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村。曩昔村里交通不便、水源匮乏、地块琐细,乡民只能“靠天吃饭”,增收途径很窄。村里没有支柱工业,村团体经济底子薄,大都乡民只能挑选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现象严峻。

  “拓荒,把搁置的土地资源充沛的使用起来,经过开展工业来强大村团体经济,村里的党员干部要带头‘开’出双丰开展的新路子。”2022年头,双丰村党总支书记林浩刚就任,就瞄准了大片的撂荒地。“茅草比人高,杂刺碗口粗,怎样拓荒?”“村里又没钱,拿什么拓荒?恶作剧还差不多!”甭说一般乡民,就连村里的一些党员干部,也对林浩的决议直摇头。

  “不能守着青山过苦日子、穷日子。”林浩逐个给村两委干部做思想工作,他还瞒着家人以个人财物作担保,在银行给村团体贷了40万元。“我便是开始的首要反对者之一。”双丰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永说,“但看到书记有这么足的干劲,思路也就渐渐打开了。”

  村看村,户看户,大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村两委干部一致定见后,又召开了党员大会、社员大会,挨家挨户做大众工作,终究决议由村团体一致流通全村的900亩撂荒地,依照每亩200元向大众付出租金。

  开垦荒地,开展工业。当年8月,挖掘机轰隆隆地开进了村子。筑路、挖塘、改坡……经过一年的整治,撂荒地康复成了犁地,村内的基础设施也显着得到必定的改进。撂荒地复耕后,改变的是土地形状,带来的是工业兴隆。鲜甜化渣的赶水草蔸萝卜是国家地舆标志农产品,声名远播,具有个大、形圆、皮薄、肉嫩、汁多、味美等特色。赶水糯玉米比较一般玉米营养成分含量更高、更易消化,巨细适中、甜美软糯,口感也更好。村里一边打响品牌,一边抓住时机,每年将土地两季栽培,上半年种玉米和西瓜,下半年种草蔸萝卜。跟着成都、广安、重庆等地的订单接连不断,第一年的收入就超越230万元,撂荒地里种出了“金疙瘩”。

  “把地盘活了,咱们都打心底里快乐。”乡民许培香说,她把土地流通给村团体,不只能领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是一箭双雕的功德。

  栽培业红火了,饲养业也开展起来。村团体在双丰村山顶建起养猪场,饲养了300多头藏香猪和官田黑猪,外地的顾客经过数字化饲养形式认养后,可以终究靠手机实时调查猪的成长状况。工业的开展,激发了大众致富的内生动力。乡民李义是周边小有名气的养猪能手。“曾经交通不便,质料本钱高,不敢多养,即便有挣钱的路子,也只能打消念头。”李义说,村团体经济开展起来后,自己就可以铺开干了。李义今年仅官田黑猪饲养一项,收入就能超越15万元,“有村团体兜底,销路不必操心”。

  “农业栽培需求肥料,化肥用多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因小失大。山顶搞饲养,山下搞栽培,工业就循环起来了。”林浩说,猪粪发酵后,凭借天然落差的地舆条件,经过管道顺流而下到工业基地灌溉农作物,省时省力、增产高效;成长起来的农作物,又是天然的猪饲料,双丰村就这样完成了种养业的良性循环。

  跟着栽培规划逐渐扩展,村里又在山脚建起了萝卜深加工厂,将萝卜制作成萝卜干,每吨产量增加了500多元。林浩和记者说,工厂建起后,不只处理了乡民就业问题,还提升了工业高质量开展附加值,让萝卜会集上市期卖不出好价钱的难题,得到了有用处理。

  现在的双丰村,处处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现象,最获益的仍是老百姓——2023年,双丰村乡民人均收入达1.4万余元。

  “现在荒地变绿了,工业强大了,形成了新的风景线。”赶水镇党委书记龚钦龙说,双丰村将在土特产上做足文章,以“一白”(赶水草蔸萝卜工业)“一黑”(赶水官田黑猪工业)为主导,完善“农户庭院经济+村团体初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精深加工”联营机制,打造新场景、丰厚新业态,推动农旅交融,让村庄更美、乡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