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0月31日电(记者王泽昊)在秋天落日余晖的衬托下,广袤地步一派叠翠流金。陕西洋县草坝村57岁的刘文军,操弄着农机,撒完了本年最终一波油菜种子。
“九月收了稻谷,十月种下油菜,这一年的农活就算完毕了。等来年开春,地里又是金灿灿的一片,就会有不计其数的游客来此参观。”皮肤乌黑的刘文军眼角溢出浅笑。
坐落在汉中盆地东缘的洋县,有着“朱鹮之乡”的美誉。北依秦岭,南凭巴山,洋县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也正是得益于杰出的生态环境,从前几近绝迹的朱鹮在这里被发现。
“科研工作者通过苦苦寻找,1981年,总算在洋县找到了国际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美丽的朱鹮成了洋县的‘手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天然维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高尚说,“通过树立天然维护区、展开人工繁育研讨……通过40多年的极力维护,现在,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逾越万只。”
从濒临灭绝到现在朱鹮种群的增加,刘文军是见证者。“朱鹮十分亲近人,无论是在水田仍是在院子常常能看到。尤其在春夏之交,我在水田插秧,朱鹮就在周围找泥鳅、鱼虾吃。”
绘就出朱鹮与人类调和同处的天然画卷,离不开洋县在“有机”文章上继续发力。当地统筹生态维护与经济开展,走出了一条“有机工业延链、生态价值转化、文明旅行促销”的新路子。
现在,行走在洋县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有机”二字,有机梨园、有机蓝莓、有机黑稻栽培基地……
深耕洋县黑米资源的洋县双亚周大黑有机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亚刚,对有机工业有着深入的认知。“洋县水资源丰厚、土壤肥美,最适合栽培优质稻米。而素有‘黑珍珠’之称的黑米便是洋县的尖货。”周亚刚说。
安身生态优势,多年来周亚刚不断探究延伸有机黑米工业链,树立优质水稻研讨中心,对洋县黑米种类进行选育;与科研院所协作展开黑米深加工产品研制;选用“企业+协作社+农户”的形式,树立1万余亩栽培基地,带动当地4000余户农人增收。
近年来,此公司研制的黑米锅巴、黑米谷物酥、黑米食醋等一系列黑米衍生品深受商场好评。不久前,其五颜六色糙米产品上线抖音直播渠道,短短两天就售出3万多单。“用心做好有机工业,做好绿色健康产品,就一定会遭到商场的喜爱。”周亚刚自傲地说。
有机黑米工业的蓬勃开展,映射出洋县全力开展有机工业,不断补链延链强链的决计和决心。2015年10月,洋县被颁发全国第一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称谓。到2023年末,洋县认证有机面积17.68万亩,认证总产量达4.09万吨。
“洋县已构建了食药制作、酒水饮料、农副产品深加工3条工业链,产品包括米、酒、药等10大类40余种,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3种。”洋县县长张军说,“为越来越好培养有机工业‘链主’企业,洋县从配套服务、资金奖赏等方面拟定了多项优惠政策,推进县域经济完成高水平开展。”
2022年入驻洋县有机工业园区的陕西朱鹮酒业有限公司,以出产黑谷酒、黑米酒等产品为主。“有机工业是一个朝阳工业,一期投产以来,本年上半年营业额达到了1600多万元,部分产品还远销日本、东南亚。二期投产后,咱们将年产有机酒达3000吨。”公司副总经理杨烨说。
“洋县抚育了朱鹮,咱们也享了朱鹮的福。有机工业的开展让咱们农户得了收益。”说话间,刘文军盘算起地里的账本:侍弄2.5亩的水稻田、5.5亩的黄金梨园,一年下来就有4万多元的收益。
在洋县,有1.4万户农户像刘文军相同端上了“生态饭碗”。“农户、协作社、企业、有机工业”串联起的利益共同体,书写着村庄复兴的新篇章,日益成为洋县的“新手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