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713个鲜食玉米品种汇聚,中国种子大会在这里专门举办了一场鲜食玉米种业展示会,并评选出优秀品种。而上榜的
这样的成绩是惊艳的,但并非偶然。背后是桂福园驰而不息,坚持十八年的商业化育种破壁。
桂福园成立于2002年,是我国较早探索商业化育种的民族蔬菜种业企业之一。自2006年转型以来,坚持以产业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不仅育成了创新品种,而且走出了一条具中国特色的商业化育种之路;不仅参与振兴特色种业,而且推动我们国家鲜食玉米、节冬瓜产业取得新发展。
在桂福园十八年商业育种路径中,显现出的,是中国企业要在全球蔬菜种业行业蹚出特色路子的决心。
这是一种超长期的眼光和实践。即便从一开始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桂福园董事长宋钢也没想到,花了近二十年,桂福园才终于把这条路走通。
世纪之交,《种子法》正式颁布,中国种业市场化改革序幕拉开,桂福园应运而生,彼时,作为种子种苗代理商出道。
时间来到今天。此时的桂福园,历经转型蝶变,已成为中国特色蔬菜商业化育种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彩甜糯玉米领域,桂福园育成的天贵糯932系列占据全国市场榜首,并出口到韩国、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及我国台湾省。
另一张王牌是节冬瓜,目前,其育成的粉皮2012、粉娃、碧玉2号几乎垄断国内高端小冬瓜市场。
从代理到“造芯”,是企业的全新蜕变,更是一场向种业最难处的攻坚。纵览中国种企发展,不乏这样的挑战者,但大多折戟。
宋钢将这份“幸存”归功于“对基于农耕文化及饮食文化的中国商业育种的实践与探索”。
自2006年转型以来,桂福园走出一条符合公司发展的特色商业化育种之路——
在实践中,引入国外先进商业理念,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围绕消费者的舌尖去前置地构建育种目标,进行商业化育种的源代码设计。在选品上,结合公司真实的情况,聚焦本土优势,借力原创优势技术和特色种质资源,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创立之初,桂福园就没打算和种业江湖老大哥们血拼,而是基于特色优势资源开拓路径。“人人都知道哪些赛道更广阔,但在这些赛道,我们打不过也耗不起。桂福园身处南方,因此,选择具体落地项目时,便结合了广西优势技术与特色资源协同发展。比如甜糯玉米,广西有原创技术,节冬瓜,广西有特有优势资源南宁毛节瓜等,我们争取不盲干。”
十八年间,桂福园与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购买育种方法专利,组建自身商业育种团队,陆续建设6个育种农场及配套的商业育种体系软硬件。两轮商业化育种周期,持续投入超过1.2亿元。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也巨大。商业化育种是基于对未来市场的预判,其中不免失败,减法思维则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最初的选题,除了甜糯玉米、节冬瓜之外,还有丝瓜、南瓜、薄皮香瓜等原产于南方的种质资源,只是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项目在风险压力下终止了。”宋钢说,桂福园这些年做的,其实一直是在围绕优势领域做减法,不断做深行业,做精产品。
循着这条路径,十八年披沙沥金,目前,在一些领域,桂福园做到了国内领先。例如,甜糯玉米育种在国内处于领头羊,天贵糯932等出口到多个国家,递出一张中国名片。在高端风味型节冬瓜、小冬瓜领域,市场占有率保持国内领先。
做种业的,大都是有些情怀的人。对于桂福园而言,十八年在种业的高强度投入,不仅是商业层面的竞争,更是一次参与实现国产自主的赛跑。
投身于行业,目前,桂福园还担任着诸多社会角色。例如,中国种子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单位及鲜食玉米分会、蔬菜分会副会长单位,广西种子协会副会长单位等,同时,作为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及广西教育厅首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积极推动中国种业及农业发展。
故事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刚从广西大学园艺专业毕业的宋钢,与同学老师携手,决定创办种子种苗公司。技术层面有突破,但由于对市场的不理解,到2000年时公司已负债200万元。
在失败中前进,2000年,宋钢与创业伙伴选择了学习与服务,从代理国外及台湾种子公司种子开始转型。“进口种子价格贵,需要走进农地、下乡推广,通过技术服务以及产业效益来拉动市场。”这一阶段的实践,让宋钢对先进商业育种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6年的服务下沉,给老百姓带来了效益,桂福园也迎来了高光时刻:至2006年,在广西桂林、荔浦、柳州、北海、田东、田阳设立了6家全资子公司,推广了台湾黑美人西瓜、以色列硬果番茄、日本西洋南瓜等新品种。把亏的钱赚回来了,并形成年销售额千万级和利润百万级的连锁销售模式,是最早一批种子、农资连锁模式的实践者。
高光之后,抉择时刻随之而来:是安心代理当打工人,还是自立品牌闯一闯?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是挖掘更多潜力,突破自身界限?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过去的学习与积累,向更高层次走。”2006年,桂福园决定转型,聚焦特色作物的颜值、风味,进军商业化育种。这是一次从“0到1”的革新,用宋钢的话来说,没做出一个自主种业品牌,他不甘心。
直到2014年春天,武鸣农场传来好消息:筛选出优异的甜糯玉米苗头组合。2016年,其杂交种天贵糯932在四川、湖北、浙江、安徽、海南、黑龙江等地区均种植成功,并于2017年起,陆续审定上市。凭借外观、品质、早熟、耐热等优势,天贵糯932很快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并囊括各大展示会评比奖项,成为中国甜糯玉米的标杆品种。从组合到大面积推广,天贵糯932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型,并逐渐复制到其它品类。宋钢感慨,桂福园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之路终于是走通了。
商业育种一直是为了产业增值,最终是要服务于全产业链。没有躺平在现有成果里,近些年,桂福园在丰富种子产品线的同时,又开始了全新的“0到1”:推动广西荔浦芋从种苗到全产业链实践落地,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子种苗赋能全产业链样板。
2022年,当桂福园决定进军荔浦芋全产业链的时候,不少同行给予的评价是:疯了。
进行荔浦芋的全基因组测序,建立指纹图谱,标定荔浦芋身份;研究荔浦芋全产业链各环节痛点,在种子种苗端发力,利用现代组培技术快速完成种苗的标准化;进行组培苗的评比试验;探索荔浦芋全程机械化管理……
目前,荔浦芋全基因组测序已完成,组培苗也进入大规模示范,智能IA数字管理决策系统,智能水肥一体管理系统,无人机高效营养及植保防控系统,全程机械化管理探索启动,特色作物种子种苗赋能产业链建设卓有成效,这是宋钢近期最开心的事情。
在宋钢看来,所谓“强”,不单单是农业科学技术强,更多指产业“强”或者体系“强”。而桂福园所做的,正是构建并实践这种由种子种苗驱动的产业“强”。
创建于2014年的天贵庄园,使命正在于此。天贵庄园占地面积逾千亩,厚植中国文化与饮食基因,呈现种子研发、品种展示、示范种植、加工生产等产融示范形态,是桂福园投入7000多万,花了10年时间,探索的特色种子向产业延伸的模型。
荔浦芋全产业链新模式,则是该模型的具体落地项目。荔浦芋同时具备文化要素、一产要素、食品加工要素,同时,随着“喝奶茶”成为当代年轻人日常,新茶饮行业跑马圈地,芋圆驱动的新赛道成为蓝海,荔浦芋有条件成为全产业链模型落地的先锋队。
“现在,我们正在建设荔浦芋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在荔浦市政府及农业农村局支持下,年底将完成分选车间、中试车间、研发中心及冷库的建设。我们不追求从特色公司变成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而是在产业中放大种业价值,希望能够通过特色作物种子驱动三产融合,给乡村振兴提供一个可行选项,给农业人、新农人、种业人提供一个新视角和新案例。”宋钢说。
桂福园从种子到全产业链的路,宋钢定义为目前只走到了“0.7”,要从“0到1”,未来,还有一段路要走。
做种业,非十年之功显现不出成效;以种子驱动全产业链,更是一条“费力不讨好”的淬炼之路。乡村振兴,百业兴旺,种子为基。我们应该一个举国之力打造出来的种业巨头,也需要一百个从各个特色行业草根锤炼出来的桂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