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鱼体育主页
山西祁县日子记:收秋
日期:2024-11-22 作者: 乐鱼体育主页

  这几天,正是山西乡村里收秋的日子。我周末回到祁县,也帮家里干了些农活,把玉米装进制造的笼子中风干保存。

  从小到大,在乡村里的日子的人不能脱离相同东西,那就是土地,春耕耕种上肥,夏天锄草浇地,总算比及秋天,本来一小寸的绿茬儿统统长成两米半高的粗秸秆,硕大丰满的玉米棒子结在秆上,农人就该收成了。在曩昔没有打工等现象产生时,秋收,简直是许多农人一年中仅有的收入。

  上小学的时分,每逢秋收,便跟着大人们一同去地里掰玉米棒子。玉米外边有几层皮儿,有些人家喜爱直接连皮掰下来,运回家后再处理,但我家喜爱开门见山,在掰玉米的时分就连带把皮也剥掉,显露金黄的玉米棒。那时分年幼力小,说是帮助,实践就是玩闹,略微掰上几个,便已四肢酸痛,想要找棵大树去歇脚了。

  那时分不像现在这样机械化程度高,绝大大都人家里收玉米都纯靠手掰,底子每家十几亩地,想收完这秋,不容易啊。一旦进入秋收状况,那就是一天从早到晚都忙在地里,累了饿了,至多吃几个月饼,再喝点水。煮饭的时间是万万没有的。

  在地里受过的人,就会觉得上班比较下地,简直好像福报。在地里掰玉米掰到手肿,臂膀和脸被叶子划伤,都是很寻常的工作。气候凉快点还好,假使气候炎热,顶着日头流着汗,愈加苦不堪言。地里的各种蚊虫也远超往常的活动区域,关于现在重视皮肤保养、养尊处优的年青人来说,那太可怕了。

  不过秋收尽管很累,但总算熬到天亮之时,把最终一车玉米装满,躺在车斗里的玉米堆上,一阵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响起,尾气管里冒出黑烟,车子总算困难行进开来,闻着车上玉米的幽香和如影而随的三轮车尾气,会觉得这是一天里最惬意的时间,总算有盼头,能够吃饭和歇息了。

  待到上了初中,每年的中秋与国庆假日,多半是不会去玩儿的,此刻现已长大一些,具有了开端的劳动力价值,尽管比不上一个成人,但半个成人的劳动量仍是有的,所以必定要去地里干活。所谓的黄金周小长假游览,那都是电视里新闻联播和城里人的名词,咱们是见也没见过。这假日一般刚好都是收秋的日子,地里那么忙,谁会去旅行呢?农人是万万没有这份闲暇的。

  再后来,不管上学上到哪个阶段,中秋与国庆假日的组织也都共同,回家,去地里干活,一年傍边,这是农人最要紧的一段时间,关系到一整年的日子,可不能松懈。

  有一次,我传闻,东北那儿,每个农户家里都有上百亩地。我其时就震动了,由于在我的认识中,靠人工去收秋,10亩地现已是疲惫不堪,100亩地得用多少人,收多久啊。

  我那时分不知道,其实电视里说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或许已在其他当地完成了,所以人家收秋或许更省力一些。跟着社会的前进,最近几年,咱们这边也渐渐的开端完成机械化收割玉米。

  我在地里见过那个收割机,好像庞然大物,当它开端作业时,成建制的玉米地就像是被剃了头,被切开得悉数躺倒。它发着巨大轰鸣,张着金属大口,99%的玉米棒子被它吞进肚子,又从其他一个出口,哗啦哗啦悉数倒在紧跟着它的运送车车斗上。

  这是乡下人特有的常识,一般城里人不会知道,机器收割玉米是两辆车一起作业的,一辆是收割机,一辆是一般农用车,跟着做接应和运送。在这里,其实还有第三批人在作业,那就是咱们,每逢机器收割结束之后,咱们要在地里再细心搜索一遍,总能找到一些由于跌倒而被漏网的大玉米棒子。

  一个玉米棒子或许底子不值钱,但这是农人的精力,农人对待粮食的情绪是仔细的,一丝不苟的,这是千百年来构成的传统。即便地上只落下半个被切开的棒子,也要迈长步捡起来让它“归队”,不能让任何一个玉米棒子被遗弃在这里。

  每逢有收割机开端作业时,我都以为这是一个适当壮丽的现象,巨量的玉米棒子被倾泄而下,又有巨量的枯黄碎叶被鼓风机吹在天空时,颇有一种乡村赛博朋克质感。配合着那轰隆隆的巨响,你会感觉这是其他一种气势磅礴的“黄河瀑布”。

  玉米拉回来后,还要再自行整理一番,然后再将润滑的玉米放入扎好的笼子中保存,等候来年价钱高一点时,当令卖出去。

  这段时间里,也是乡村路途中交通最密布繁忙的时分,许多人家里有三轮车或农用柴油车,一年也用不上几回,只有这收秋时段会频频运用,往来于家里和六合之间,将这大半年的辛苦效果运回家中好好保存。

  祁县的乡村里,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工业,有些农人也会栽培其他一些经济作物。但地里占比最多的,仍是玉米。祁县归于山西省内比较罕见的平整地带,现在家家户户大都都挑选用收割机收割,现已比去过便利许多。相较之下,许多地势不太好的土地,至今仍然得纯靠人工去收,农人太辛苦了。

  粮食是最重要的生计资源,但现在,假如仅靠种田收入,充其量只能满意牵强温饱。以玉米为例,辛苦一年,一亩地的收成也就卖个一千多块钱左右,这还仅仅纯营收,没刨去日益增贵的种子、肥料、浇地等投入金额,最终算下赢利,简直没多少,收益远不如去打工。

  所以现在还在地里忙活的主力军,最年青的也是70后以上了。略微年青点的,简直从一开端就挑选了打工,大多不再懂得种田的常识与技能。不知道十几年后,乡村和地步又会是怎样一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