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指导
何以美美与共?中法文化学者共话文明交流互鉴
日期:2024-12-15 作者: 技术指导

  中新网多维尔11月14日电(记者 阚枫王高飞)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国和法国长期以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那么,中法文化大师齐聚一堂,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法国当地时间11月12日至14日,由欧美同学会和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主办、中国新闻网协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的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多维尔市举办。13日,在由中国新闻网主办的平行论坛“文明大家谈——中法文化大师沙龙”上,来自中法两国文化界的名家大咖围绕“文明交流的实践与见证”“如何更好推动文明互鉴”等话题展开讨论。

  “参观凡尔赛的世界各国游客中,来自中国的游客是最多的。”凡尔赛皇家歌剧院乐团总监Laurent BRUNNER说,这说明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如今,中法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彼此相互欣赏、相互吸引,中法人民之间一直有强烈的交流互鉴动能。

  中法两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大国,也是遗产大国。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资源开发是两国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赵林毅说,敦煌研究院与法国渊源颇深。早在上世纪20年代,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赴法国学习油画,有所成就后回到中国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在敦煌学研究上,法国在欧美国家中长期处在领头羊。”赵林毅表示,将积极学习借鉴法国在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期待借助法国相关文物保护机构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一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深化两国在文化保护领域的合作。

  新索邦大学文学教授、里尔第三大学讲师Claude HABIB表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学会平等相待、彼此尊重、相互欣赏,法国和中国都有古老的文明,文化交流是认识彼此、走进彼此的重要窗口。

  “多维尔这座城市是法国现代文学艺术思潮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起源点之一。”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说,在中法两大文明交流的历史进程中,有一点很重要——翻译。

  董强介绍,从清朝末年起,一些大翻译家为中国带来了外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傅雷先生,以其高妙的翻译和理论以及高风傲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表示,未来中法之间的文明交流可以在学术领域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更好推动两国文化的发展及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

  法国记者、中国问题专家Caroline PUEL向现场观众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她拍摄的30年前的中国火车,一张是她去年拍摄的中国高铁。

  她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历史上中国曾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但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以前的样子。她还特别提到了北京的首钢园的改造升级,从一个废旧的工业区,到现在的冬奥举办地、网红打卡地,这些都能看出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当今全球化正面临的重大的变化和挑战的背景下,对于文明的对话和互鉴是当务之急。”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颐武表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注脚。

  张颐武说,这16字中,“美人之美”是关键,其在文化交流中显现出更为包容和开阔的认识。当前,文化交流往往被一些偏见或扭曲所影响,在一些刻意强化争议和隔断的观念常常出现的状况下,“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就更显重要,更为人们所迫切地需要。(完)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技术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明显提升了监测精度。

  “化石研究之后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人员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顶级规模、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香港目前顶级规模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